協議規定雙方各占50%股份,總投資意向1000萬美金,首期分別投資50萬美金,該合資企業旨在經營推廣和開發聯合品牌的國際快遞產品。從業務拓展角度來看,這份公告對于順豐的市場表現會是一個利好,但是市場反響并不熱烈,26號順豐的收盤價格并未大漲,反而小幅下跌,收盤價56元每股。
最近順豐的新聞并不少,5月24日,順豐宣布質押5億股股票,按照推算換取約105億現金,而這條消息,媒體解讀為可能與百度糯米的合作有關。
順豐這么多的舉動,都在表明一個動向:在股市獲取足夠資金后,順豐正在圍繞主業和互聯網進行業務拓展,這一方面是業務開拓需求,其實也是一家大公司的正常升級轉型的必經之路。
與UPS合作,說明順豐與美國最大的物流企業之一UPS合作,試圖開拓全球物流市場,進行全球化布局,這是順豐比較熟悉的領域,應該屬于比較穩健的投資行為,但是為什么股市上的表現并未形成強大刺激,值得業內回味。
順豐的市盈率超高,但是用了一點點技巧
從目前A股的表現,順豐的股票價格,從最高的73.48元跌到56元,估值也從近3000億,回歸到2342億元,這是市場理性的表現,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來看市盈率,目前順豐的流動市盈率TTM為297.11,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差距?
我們需要注意:順豐控股的市場流通股非常少,根據股市的數據,目前順豐2342億的市值,實際流通市值是71.46億。
從資本層面來看,順豐的流通股與未流通股之間的差距非常大,70多億的流通市值股票帶動2342億的市值,有點頭重腳輕,且通過莊家操作,這個空間就大了。
所以說,順豐目前的市值的支撐的股本占到總股本很少的一部分,單看股市的表現,順豐上市之后,一直有要沖擊3000億市值的說法,但要穩定在這個市值上,資本市場需要新的題材和故事。
與UPS合作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因為以UPS作為背書,投資行為應該算是穩健投資,而市場反響平平,可能是因為這項投資的周期比較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順豐自身的業務虧損有一定關系。
這在順豐自己的財報中也能看出端倪:3月份的順豐2016年報中顯示,順豐的凈利潤41.8億,相比2015年的11億,增長279.55%,但如果扣除12.3億的非經常損益的凈利潤,實際增加10.2億,增幅62.85%。財報中顯示順豐物流的收入增速是21.75%。
那么問題來了,還有257.8%的增幅是哪兒來的呢?從年報中可以看出,2015年9月,順豐控股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將主要從事商品銷售及代理業務的子公司順豐電商相關資產和業務剝離。
而剝離的電商業務,虧損達到8.66億。也就是剝離了這部分業務之后,節省的銷售費用貢獻了70%的利潤增長,如果不剝離電商在財報上會非常難看。
所以說,2016年期間,順豐自身的核心物流業務的增長幅度并不算高,因為中國的物流行業發展對于電商的依賴度很高,而電商是順豐一直想做卻做不好的業務。
對于股市而言,高科技,尤其最火的互聯網業務是非常新穎的題材,不少傳統公司通過并購增加自己的互聯網題材。而電商業務一直是順豐想努力去發展的方向,在順豐嘿客剛起步的時候,筆者做過分析,判斷業務模式可能不能持久維系,后來順豐嘿客的收縮,也證明了這一點判斷。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順豐的基因是一家物流和快遞公司,想順利發展互聯網業務,并非易事。盡管手上有諸多的資源牌,但在互聯網運營的專業度方面,與其他電商平臺之間的流量以及差距,不是短時間能克服的。
擺脫阿里可能僅僅是個夢想
從與UPS合作,就能看到他的野心不僅僅是國內市場,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尤其中國增長很快的海淘部分。
從中國的快遞行業表現來看,以三通一達為例,速遞董事長喻渭蛟在接受媒體訪問提到,三通一達70%的訂單都來自于電商件。其實,不僅是三通一達,順豐也無法擺脫與電商之間的糾葛,去年三月份,天貓官方取消了原來“順豐包郵”的促銷標志,外界的猜測認為順豐要擺脫阿里體系,單飛。
而實際上,順豐自己在電商件方面,一直與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合作。順豐依舊嚴重依賴電商件,依照阿里的體量,這其中來自淘系平臺的比重可想而知。不少淘寶天貓店的配送業務都可以見到順豐,順豐包郵也依舊存在,比如:購買蘋果旗艦店的iPhone手機就是順豐配送。
為此,順豐在無法跟電商脫離關系的同時,也很努力的發展新業務:自辦電商業務虧損;去擁抱阿里之外的其他電商平臺的大腿,但看起來似乎效果也并不明顯,順豐控股在最新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透露,電商件的整體增幅目前在減緩。
順豐一直標榜自己的電商依賴程度不高,事實是根本擺脫不了,只是份額被不斷搶走。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于:中國電商件量依舊非常可觀,雖然順豐看不上電商件,但市場份額不斷被其他物流公司拿走,反而會成就其他其他物流企業。
但是,這擋不住順豐單飛的心思,比如說這次與UPS合作。但是問題在于:UPS目前中國市場并不占優勢,水土不服的UPS在中國國內的市場幾乎忽略不計,UPS在美國的市場很大,但順豐所涉及的業務中,勢必大量的是跨境業務,想在業績增長上看到成績,跨境電商的這塊大蛋糕,是一定要吃的,而跨境電商,又和國內諸多電商平臺脫離不了關系。
換句話說,順豐自己沒有市場話語權,所以想保持業務增長還得依靠自身穩健的物流業務,但是增速已經趨緩,UPS新業務也需要周期,所以,想單飛的話,順豐的代價會很高。從目前情況看,也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順豐的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
順豐努力去做自己的線下嘿客店,失敗了;順豐去做自己的電商,陷入巨額虧損,但依舊持續在投入,這一切都是順豐試圖擺脫以阿里為主的中國電商市場的依附的表現。王衛的野心其實也表現在一些小動作上,比如順豐上市之前,自媒體大肆炒作一些小道消息,諸如“馬云最佩服的人”、“王衛拒絕見馬云等等”,試圖把自己的地位與互聯網大佬上靠。
從目前做電商在物流領域發力明顯的企業,比如阿里、京東、蘇寧,物流行業成為一個必選項,但大多都進行了“開放平臺”的接入,甚至是互相使用,包含物流數據的打通,這是一個行業主流:前段時間,京東物流正式獨立運營,物流子集團將擁有更加獨立的經營權和決策權,面向C端開放的開放程度也會更高;蘇寧則早已建成涵蓋全國的物流網絡,包括47個大型物流基地和465個城市運轉中心,全國區域覆蓋率97%,而收購天天快遞則加強了自身在小件物流配送方面的能力,2000家第三方客戶和10萬家平臺商戶。
這對于想單飛的順豐并不是好事兒,這意味著:包括三通一達在內和其他公司的物流要么互相整合,要么成長迅速,順豐的競爭對手眾多,單飛獨立意味著市場的競爭格局更大,并且這些公司的服務和效率也在提升,業務趨同,順豐并非不可替代。
縱觀快遞行業的成本大部分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力成本,順豐也無法擺脫這個套路,但靠一家電商企業也不會把物流行業給替代掉,這應該是雙贏的局面。順豐要維持自己的市值尷尬的現狀,想在新業務上有所體現,尤其是電商業務上,其實更應該多向阿里取取經。
小格局的小動作,也不能阻擋中國物流行業的進步,從目前中國物流行業的發展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會是很長時間內的主題,不僅是三通一達,其實也是包括順豐在內的物流企業應該反思的:自己小打小鬧,還是自我變革和眾多平臺深度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