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8日晚上開始,京東盈利的消息,就一直被各大頭條紛紛報道。半夜,看完書沒事干,就開始翻財報,今天寫寫自己的一點看法。
可能有點長,我先來把自己的思路寫下來:
1、京東的毛利率一直在攀升,究竟是為什么?
2、京東的毛利來自于哪些板塊?
3、所謂的盈利,不過是一種應付賬款的財技秀而已!
先來看看京東毛利率情況:
一直處于上升態勢,而且非常好。
隨便搜索一下,你就可以得到“毛利潤=銷售收入-購貨成本”公式。
一般也會介紹: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研發費用等,都是之后算凈利潤的事情;
因此,毛利潤的提升,只有兩種可能:
1、提高售價:讓消費者承擔;
2、壓低進貨成本:讓供應商承擔;
如果京東選擇提高售價,減少促銷活動,很顯然會傷害客戶的熱情,尤其是目前京東還沒有成為電商龍頭,貿然提價,對京東的成交金額(GMV),很可能造成巨大傷害。
由于電商存在季節波動性,上面的營收數據,并非每個季度都是增加的
更為嚴重的是,這將直接導致京東的增速放緩。在華爾街,這意味你的增長到了盡頭,顯然,對于這的結果,京東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倚仗京東唯一值得稱贊的“物流口碑”、“用戶體驗”,進行大規模提價,明顯會傷害京東的發展速度,直接導致估值降低。
(雖然相對于以前,京東的優惠沒那么大,活動也少了,但不至于大幅度提價;那提價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呢?壟斷的時候,例如滴滴兼并Uber后,才開始提價,雖然客戶減少,但是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方案,基本沒有。至于易到用車的可替代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針對第二種,本來京東就嚴重擠壓供應商的資金,若直接壓低進價,這會導致供應商集體“造反”,這個脆弱的弦,貿然撥動一下,風險很大。
壓榨賬期雖然沒事,但可怕的是一直壓榨賬期,而且逐漸提高壓榨力度。這必將導致危機重重,不是一個好辦法。
回歸到京東例子,還有其他可能性,例如這種解釋:
京東第一季度毛利122.36億元,毛利率16.1%,高于上一季15.3%,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4.4%,持續大幅提升。東哥以為毛利潤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京東POP平臺,廣告收入等增長,而不是直接銷售商品提價帶來的毛利潤率提升。
仔細查了一下財報,情況好像不是這樣的。
來源:京東財報
其中:
在線銷售,就是指京東的從供應商那里,買來商品,然后在平臺上賣,獲得的營業收入;
服務等,就是京東pop平臺、廣告收入等,例如華為要做活動,然后在京東首頁的baner ,放一個活動宣傳,然后收取服務費;
如果說,服務等,收入大幅增加,導致京東盈利,毛利率提高,這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們比較一下數據:在線直銷/ 服務等所占比例一直在10%左右,波動非常微小。
來源:JD.com Announces First Quarter 2017 Results - NASDAQ.com
再以最近兩期數據為例,計算服務等/在線直銷的比值:
2017Q1: 6476571/69749089≈9.386%
2016Q4: 7405840/72847736≈10.166%
以上兩組數據,包括前幾期數據,基本可以說明,本次京東的盈利,根本不是所謂服務等收入提高導致的。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說明玩意導致京東盈利了?
提高售價?消費者不買單;
直接壓低進貨價格?進價連續性壓低,供應商估計早就造反了;
來源于其他地方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報表上寫的明明白白,根本不可能;
隨后,我又查閱了應付賬款,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通俗來說,就是京東,通過把欠供應商的錢,提前還掉,換取價格折扣。這相對于供應商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
資金早早回籠,不需要一直壓在京東那里,代價就是商業折扣,進貨價格給予一定的優惠;
對于京東而言,通過京東金融的供應鏈金融,獲取廉價資金,提前付給供應商,然后獲得進貨低價,進而成功提高毛利率。
其實,很好理解。正常企業不是信用政策嗎?
比如你提前付款,我給與銷售折扣或者商業折扣;
實際上,代價是減少流動資金而已;
說白了,通過提前付款,讓你商品打折扣,成本就降下去了,然后我售價還是一樣,這樣的毛利率就高了,盈利就是正常事情。
一般情況下,對于京東這樣子的企業,顯然有可能會讓現金流斷裂。
但是,有京東金融,這個Bug存在,可以讓資金在表外循環,而且完美解決了資金斷裂的可能,還不會導致自己的現金流情況變壞。(這也是為什么京東要拆分掉京東金融的原因。)
舉個很簡單例子,例如,你想早點回款,京東就會說,可以,你把進貨價格降低點,我們通過京東金融,用供應鏈把你的資金融回來,然后還給你。
以上,只需要你付出商業折扣就行。給我讓價,我提前讓你回款,否則就是正?;乜?,時間長。
來,看看京東的應付賬款情況:
來源:京東(JD)的資產負債表 - 雪球
應付賬款絕對數據,在上一個年度內,一路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數據:
2017Q1數據為43747397千元;2016Q4數據為43988087千元;
看到沒,居然應付賬款數據下降的了,京東居然不占用供應商資金,這你能信?劉強東這么好?打死我也不信。
當然,這只是絕對數據,似乎說服力不夠,我又找了一下京東在納斯達克自己披露的經營情況表格:
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在2017Q1,基本停止了增加,說明京東停止了繼續壓榨擠占供應商資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供應商肯讓價給京東,進而實現毛利率提升,進而扭虧為盈。
京東盈利的原因,無他,就是通過供應商政策(類似反向的銷售政策),提前回款給供應商,代價是給予商業折扣,進而實現盈利。而具體操作手段,就是靠京東金融。
當然,這種東西,只能用一次,一直用,是不太可能的,畢竟京東金融融資能力有一個限度,而且這是一種紅利釋放,只能一次,用過了就沒有。
看看京東方面的信息:
利潤預警京東CFO黃宣德將第一季度稱之為公司的一個“里程碑”,強化了公司管理層的長期愿景。但是他也警告稱,即將對新業務和物流網絡擴張進行的投資可能會傷害未來一年的利潤。例如,倉庫建設將會令資本支出“大幅增加”,導致自由現金流下滑。
“接下來的幾個季度,我們的利潤很可能會在一個或更多季度遭遇下滑,”他警告稱,“中國電商市場的競爭依舊高度激烈。我們仍致力于把從規模經濟中獲得的增量收益的有意義部分,返還給我們的用戶。”
真是滴水不漏啊。說白了,這只是一種財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