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假貨是人臉上的麻子,人們覺得平臺是鏡子,如果把鏡子拿掉,人臉上的麻子還在。”但是阿里是面多棱鏡,折射出的麻子也更多。阿里一度被列入“惡名市場”名單,直到2012年12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特別301報告》將其移除。
阿里之所以被從名單中移除,對方給出的理由是,“過去一年間阿里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努力,與版權所有者或行業組織展開了直接的合作,對其網站上的假貨展開清理。”
是的,阿里一直在強調自己對打假的態度和努力。阿里官方的說法是,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主動下架了9000多萬件商品,90%以上的問題是通過阿里系統主動發現的問題。這一年,阿里還從對商家的監控延伸至對自然人的追蹤,從商品和自然人等多個維度,利用大數據打假。
從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團在消費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經超10億元人民幣。再看阿里打假成員組織,組長陸兆禧,副組長邵曉峰,專職員工2000多人,明年將追加200人。邵說,阿里對打假不設資源上限,需要多少人用多少人,需要多少錢用多少錢。通過大數據的挖掘結果,派出很多小組,調查假貨產業鏈。時機成熟,阿里還將定期公布售假地圖,與外界分享數據。
但是阿里所做出的努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業績,甚至打假本身就很難有數據或標準來衡量效果。“電商更容易滋生假貨”的論調不時被拋出,就在阿里組織的網絡交易平臺打假工作匯報會召開前兩天,央視還在《每周質量報告》中,明確指出用戶從淘寶和天貓平臺買到假冒亞麻汽車坐墊。
阿里的態度倒也坦誠,“我們不需要探討有沒有假貨,而是探討怎么打假。”2015年,阿里對假貨的態度是零容忍,關鍵是建立打假機制,讓假貨暴露在太陽底下。
與政府方面,2014年質監部門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更進一步。國家質監總局在杭州成立了“國家質監總局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中心”,阿里巴巴集團配合中心進行網絡商品監管與抽檢。
與知識產權權利人的聯動層面,阿里建立了知識產權線上維權通道——“IPR投訴平臺”。該平臺集合了權利人資質提交驗證,權屬備份,反通知處理,數據分析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目前已經有超過5.6萬權利人注冊使用。今年前三季度,該系統共受理了各類權利人投訴近54萬單,刪除近600萬件涉嫌侵犯商標權、著作權及專利權的商品。
至于阿里自身,就是不斷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即所謂大數據。比如,通過智能圖像識別、數據抓取與交叉分析、智能追蹤、大數據建模系統等技術,將假貨從10億量級的在線商品中撈取出來。近年來,阿里巴巴開發的文本識別引擎將關鍵詞過濾升級為語法語義分析,同時引入機器學習算法,取代了人工搜索和經驗判斷。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息排查平臺,對全網10億級的商品數據進行全量檢索和處置,支持多達60個維度的組合條件篩選,每天消息處理量2億以上。
但是邵曉峰說,這套識別原理不能對外公布,售假賣家也在規避被發現的手段。即使阿里通過大數據發現了賣家在涉假,要想證明對方真的是在售假,不一定能拿出證據。“這里面涉及到很多復雜的東西,攻防雙方是在不斷博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