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世界正對懶人散發著最大的善意與惡意。如果你是用戶,五花八門的O2O服務恨不得把衣食住行都打包供奉到你面前舍不得讓你操一點兒心。如果你是創業者,那么一丁點拖延癥就可能讓你錯失走上人生巔峰的機會。
這種影響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在最近一年尤為劇烈。我們開始用手機打車、支付、理財、買菜、交友、看網絡劇……甚至看電影時都佐以彈幕。如果就像馬化騰說的,“互聯網會像電力一樣,為所有行業提供動力”。那么,還有哪些行業正待我們開疆拓土?
首先,需要搞清,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由于被濫用和過度解讀,這個詞現在也快淪為笑話和空話。商業領域的“互聯網思維”,就像政治話語里的“民主、自由”,含義模糊而威力巨大,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雷軍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了手機,雕爺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了餐飲,甚至小鮮肉TFBOYS的爆紅都可以說是善用互聯網思維的成果。
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網友“曹布斯”的回答得到了1099個贊同,是票數最多的回答。在他看來,互聯網思維具有6大特征:
便捷,信息傳遞和獲取更快、更豐富。參與,表達自己成為可能,用戶生產內容。免費,免費服務,從增值服務或第三方那里賺錢。數據思維,數據的搜集和獲取更便捷,而數據分析對提升用戶體驗至關重要。用戶體驗,事實上任何行業都是要讓用戶滿意,但互聯網的數據思維讓效果加成。吵架,其實就是炒作,互聯網營銷獨特卻相當有效的手段。
而在互聯網思維的最大鼓吹者雷軍看來,“互聯網,是一種考慮未來的方法。開放、透明、合作,都是互聯網的精神。”
掌握了這些理論武器,我們可以虎視眈眈的審視那些最難撬動的行業了。
國家統計局將國民經濟分為:
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這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郵政業已被電商顛覆。住宿和餐飲業被攜程、去哪兒、大眾點評、美團等先行者瓜分。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自不必說,是互聯網的原生行業?;ヂ摼W金融一片百家爭鳴腥風血雨。租賃和商務服務中,廣告業和職業中介被互聯網徹底變了玩法。在線教育和醫療是當下熱點,尚在曲折前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正因為互聯網巨頭的介入而身價陡增。
除去上述行業和國家主導的行業,剩下的就可能是下一個互聯網金礦。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尚未改造”,不是無人嘗試,而是無人撼動。
農、林、牧、漁業所關系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當下熱點,也引起了互聯網人的重視。褚橙、柳桃、潘蘋果的互聯網營銷成績斐然。但真正的種植、飼養,盡管有柳傳志、馬云、丁磊這樣的互聯網大佬介入,卻仍未實現破局。馬云的互聯網私人訂制農場不能解決農業的風險問題,網易的豬肉也遲遲沒上市。眼下P2P火熱,多家農業P2P平臺上線,專門為農業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
制造業作為工業時代的老大哥,和互聯網似乎總處于一種互相向往又彼此輕視的相愛相殺狀態。這從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局便可見一斑。究竟誰主沉???馬斯克造出了電動車,電視機紛紛要智能。隨著智能硬件的發展,軟的想硬,硬的要軟,軟硬結合是王道。
而在制造業的諸多門類中,食品飲料、紡織鞋帽、家具制造和工藝品更適宜于加點互聯網料。近日,故宮的創意紀念品就通過微博一夜爆紅。這些產品帶有明顯的互聯網“萌”化色彩,朝珠耳機、頂戴花翎官帽傘、“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在故宮淘寶旗艦店熱賣。
一個著名的問題是:互聯網能不能讓房價降一半。根據《中國企業家》對多位互聯網創業者、投資人以及普通用戶的調查,當被問及“哪些行業還沒被互聯網改造”,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房地產。
眾籌建房、電商賣房、社區服務是當下房地產互聯網化的熱點。先是萬科開發了自己的O2O服務產品“住這兒”,接著又有淘寶賬單抵扣房款促銷。另一巨頭萬達則是聯合騰訊、百度玩起了電商。萬達公子王思聰更是成為網絡紅人,在新浪微博擁有超過700萬粉絲。這是房地產商的自救。但對普通用戶而言,一切并沒有變化。互聯網讓很多東西降了價格、提了質量,不包括房子。
比起房地產這盤大棋,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更易切入。國家統計局將居民服務界定為:家庭服務、托兒所服務、洗染服務、理發及美容服務、洗浴服務、保健服務、婚姻服務、殯葬服務和其他。被業內人士譽為“下一個億萬級市場”的本地生活服務O2O,便是圍繞著這些方向展開。
盡管市面上已經有各種互聯網家裝嘗試,但總體而言,家裝行業仍受互聯網滲透較低。其高利潤、剛需、中間環節多、信息不透明、缺乏監管的特點,正是可以被互聯網改造的典型。但因其非標準化、重服務、從業人員分散且教育程度不高,整合難度較大。
由于互聯網創業多數由男性主導,女性用戶的需求尚未被深挖,或是挖錯了方向。說真的,那些定位女性的互聯網產品都是經過包裝的直男思維。開發那么多“大姨媽”產品,根本是男性的想當然不是女性的真需要吧。
就拿雕爺的最新力作、號稱估值10億的“河貍家”美甲來說,便是不懂女人還想賺女人錢的典型。
女性美甲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社交型美甲,閨蜜逛街一起做指甲。一種是功能型美甲,明天很重要或今天心情好。“河貍家”的上門服務模式排除第一種。
那么第二種情境下女性是否會選擇“河貍家”呢?就算平臺的評價機制能解決安全信賴問題,但家里是否整潔能待客、自己是否干凈能見人?沒錯,美甲的女性就是會為這些問題糾結。
其次說產品,雕爺主打“手藝人”概念,但美甲本身技術含量不高,隨便一個進城務工人員培訓一兩個月就能上手,連藍翔都不用去。能力是否與情懷相當,產品是否與營銷相當,這是個問題。
但雕爺看到了正確的方向。比起熱衷參數對比的男性,美麗又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最令中產階級女性動心。
有錢、有閑、消費情感化的女性越來越多。美容、美發、美甲、按摩需求大、利潤高、現有市場不透明,都是值得互聯網改造的藍海,而去中間環節正是改造的關鍵。不過,美發和美甲對門店環境要求較高,美容、按摩上門服務也許更為現實。若能做到價格透明、服務周到,懶病發作的“小主們”定然覺得是極好的。